这三事最积阴德,哪怕做过一件,也是功德无量 二维码
5
作者:万家惠 南怀瑾说:“佛要教化一切众生,慈爱一切众生,对好的要慈悲,对坏的更要慈悲。” 在大师看来,一切都是有因果的,当你用善良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,你会换来更大的恩泽。 其实,不仅是佛家这样看,“好人有好报。”是一种普遍的认同。 南怀瑾:这三事最积阴德,哪怕做过一件,也是功德无量—— 一、孝敬父母 南怀瑾: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,亲情是一个人善心、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。孝敬父母、尊老爱幼是做人的本分,是天经地义的美德,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。 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·报恩品》上说:世间大地被称作是最重的,悲母的恩情比大地还要重。世间须弥山被看作是最高的,悲母的恩情比须弥山还要高。 “万事孝为先”,“父母在不远游”等古训,说明传统孝文化早就把孝敬父母放在优先的位置;现在又有了比尔盖茨“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”的说法。这表明不论古今、中外,人同此心。 佛向性中作,莫朝身外求;在家敬父母,何必远烧香。不能尽孝,如何礼佛?不能奉亲,如何悯人?尽到孝道,才能修得佛道。 讲一则小故事: 有个青年人离别母亲到深山,想去拜访菩萨修得正果。 在路上,他向一个老和尚问路,寒暄之余,青年人说明动机,希望能得到老和尚的帮助,但老和尚却表示:“与其去找菩萨,还不如去找佛!” 年轻人大感兴致,忙问:“哪里有佛?” 老和尚说:“你回家的时候,看到有个人披着毯子,反穿着鞋来接你,记住,那就是佛!” 年轻人听从了老和尚的话,急忙返回家乡。到家已是深夜,母亲已经睡着了,但她一听到儿子敲门,高兴得来不及穿好衣服,仓促间披上毯子,反穿着鞋子就出来开门。 年轻人一看到母亲的狼狈相,热泪盈眶,立即大悟。 人,从生命诞生那一刻起,父母就开始倾诉自己毕生的心血来浇灌儿女这棵生命之树。作为儿女们,首先要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和培养自己的良苦用心,不能把父母的养育之恩看作是应尽的义务。 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与其死后哭断肝肠,后悔曾经的许诺未曾兑现,不如生前善待老人,从些许小事做起,从点滴做起,从现在就做起…… 二、雪中送炭 南怀瑾:锦上添花的事谁都能做得出来,而雪中送炭的事却只有真正的朋友才办得到。 在现实生活中,一个人不仅要时时感激那些在自己生命中雪中送炭的人,而且自己也要勇于做一个雪中送炭之人,能在朋友危难之时,伸出援助之手。 一起来看一则古代的真实故事: 西汉末年,外戚王莽篡权称帝,搞得民不聊生。各地都纷纷举旗造反。公元二十二年,汉朝宗室刘秀在宛县起兵响应绿林起义军。 当刘秀率领起义军路过颍阳时,当地人王霸召集了一些朋友毅然地投奔入伍。刘秀热情地接纳了他们。随后转战各地。刘秀足智多谋,英勇善战,屡战屡胜。王霸随军参战,英勇杀敌,立下了战功。不久,王霸因父亲老弱多病,便辞别刘秀回家侍奉父亲。临别时,刘秀送与王霸许多金银,并嘱咐他安心在家侍奉老爹。刘秀送王霸一段路程,两人洒泪而别。 后来,刘秀带领大军赴洛阳,中途路过颍阳,便亲自去看望王霸。王霸深受感动,并请求父亲让他跟随刘秀离家出征。他父亲说:“既然刘将军如此仁义重情,如此器重你,你就应知恩图报,你就去吧,参与国家大事,好好地辅佐刘将军,不要半途而废!” 那时,刘秀还不是最高统帅。被起义军拥为更始皇帝的刘玄,对足智多谋、能征善战的刘秀十分猜疑。刘秀为了躲过杀身之祸,保存实力,便请求刘玄让他到河北去招抚各州郡义军,刘玄答应了。于是王霸随刘秀而去。 经过长途跋涉,人困马乏,十分劳苦疲惫。跟随刘秀的兵将,不少人担心刘秀成不了大事,怕白受了罪,所以都纷纷不告而别。但这些都没有动摇王霸的意志,他依然忠心耿耿地保护刘秀。后来,走的人越来越多,人马逐渐稀少。渡过黄河以后,刘秀环顾四周,见身边只剩下王霸和少数几个亲兵,寥寥几人而已。刘秀拍着王霸的肩头,深沉地说:“从颍川出来跟随我的人,只剩你一个了,你真是疾风知劲草啊!” 刘秀到达蓟县,还没有站稳脚跟。一天,听说盘踞在邯郸的王郎派兵捉拿他,军兵已到了附近。刘秀连夜仓促南逃。一路上,王霸尽心竭力地卫护,帮助刘秀脱离了险境。 后来,王霸又亲自带领军士讨平了王郎。经过几年征战拼搏,刘秀做了皇帝,成了东汉的开国君主。但他仍然不忘王霸的忠心和才智,更加信任他了。 公元三十三年,王霸被任命为上谷太守。王霸也始终不忘刘秀对他的友爱之情和知遇之恩,倍加努力,孜孜不倦,恪尽职守。王霸亲自同士兵们垒土堆石,治隘口,筑亭障,并且冲锋陷阵,身经百战,为巩固和保卫东汉王朝做出了**的贡献。 王霸辅助困境中刘秀的故事深刻地提示了这样一个道理:雪中送炭之事多做,锦上添花之事能不做则不做,这样就能交到生命中最真诚的朋友。 一个人成功的时候,你再夸奖他几句,或者说他整天吃大鱼大肉,你再给他送点鱼、肉之类的东西,让他本来就美好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,他会谢你,但不一定记住你。 一个人失败的时候,你鼓励他几句;他吃不上饭的时候你给他饭吃;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帮助他,他会记住你一辈子。 三、平等待人 南怀瑾:做人,应该吸取老子 “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”的智慧,对待一切人事物,都采取平等之心,不存区别之心。 由于个人差异,每个人的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样存在着差异,这样的差异就使一些人的内心的天平失去了平衡——在自认为毫无利用价值、地位低下的人面前,他们显得高人一头,对于这些人总是一种不屑一顾,甚至有些人对他们还略带鄙视。 毕竟,人人都有面子,人人同样都要面子。在这个社会中,人们同样信奉“你敬我一尺,我敬你一丈”的人生信条,故而在待人处事上,应该抱着尊重任何人的态度才行,不要因为工作分工不同而轻视或鄙视他人。 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,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。尊重他人意味着尊重他人平等的人格,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,是每个人应有的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。不因人们之间所存在的先天或后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,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。 人生路漫漫,世间存百态,世象有纷繁,每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。因而,人们的生活态度,生活方式也迥然不同。但不管怎样,面对生活,我们在待人接物方面都应摆正心中的天平。 愿消三障诸烦恼,愿得智慧真明了。 普愿罪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萨道。 上一篇迎着光明前行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