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帐号登录: 注册 登录
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
唯有心灵的充实与富足,才能克服贫困艰苦的环境!

 二维码 1
作者:宽运法师

        物质或身体的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,唯有心灵的充实与富足,才能克服贫困艰苦的环境。

  因此,在佛教经典《增支部》的《鸯觉经》》(AndhaSutta)中,佛陀把人类分成三种:

  1、盲人,这种人既不知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,亦不知如何创造新的财富,当然更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。正因为这种人什么都不懂,所以称之为“盲人”。

  2、独眼人,这种人眼里除了金钱以外,其他什么都看不见,一辈子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拥有的财富增长和创造新财富,但不知道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质量。这种人只有一只金钱眼,而没有道德的慧眼,所以称之为“独眼人”。

  3、双眼者,这种人既有能力使自己已有的财富增长,不断的获得新财富,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质量。由于这种人既有金钱之眼,又有道德之慧眼,故是一双完整无缺眼睛。

  这部经典较深刻之处,正在于它对只有一只金钱之眼的人进行了生动的描绘。而对仅有道德之慧眼而无金钱眼之人,并未被单独列为一类人,因为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,比单纯的道德更有实际的价值。

  为了进一步论述这个道理,在南传佛教《中部》的《巴陀伽摩经》中,佛陀又把人类的最基本的渴望分为四种:

  1、愿我的财富通过正当的途径一天天地增加。也就是说,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有,财富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。

  2、当一个人富有后,他所渴望的是美名远扬。他如此地祝愿:愿我的美名传遍四方,特别是要在我的亲朋好友、师长中流传。

  3、当一个人既拥有了财富而又有了好名声,他就会祈求健康长寿。他如此地祝愿:愿我健康长寿。

  4、当一个人富有、美名远扬又健康长寿,他自然就会希望死后幸福。他如此地祝愿:愿我死后生天享福。

  虽然追求财富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欲望,但是正如俗话所讲: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”也就是说,财富是可爱的,但我们必须以合理、合法的手段去追求,这样得来的财富才会心安理得。在佛教的根本教义的“八正道”(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)之中,有“正命”一道;所谓“正命”,就是从事正当的经济活动,使色身生命得以延续保养。

  虽然众生最重要的生存意义是延续“法身慧命”,但是其前提是延续色身;要延续色身就必须依赖饮食长养,这就必然涉及社会上的经济生活。《杂阿含经》中说:“营生之业者,田种行商贾,牧牛羊兴息,邸舍以求利。”只要合理合法,勤劳努力,无论是农牧收成、经商贸易所得,还是企业经营、投资生息所得,都是正当的。可见保全身命与资业,是众生的愿望,在佛法中具有合理性。

  又佛陀在《善生经》中为善生童子开示生存之道时说:“先当学技艺,而后获财富。”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,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,即使拥有福报,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。而更为重要的是,必须如法地追求财富。佛教认为财富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,是福报、尊严、贡献和地位的象征,佛陀便是福慧具足的圣者。也因此,佛教把财富当做“净财”。所谓“净财”,就是清净的财富;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,同时还能利益社会、造福人类。

  如果从事商业经营,应该以自利利人的心来赚取应赚的利润,并把赚来的钱作合理的支配,而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而花费,若能如此,就不算是因贪心而赚钱了。

  《善生经》中说,居士的收入**分做四分来处理:①家计的生活,②营业的资本,③储存在家以防意外,④放款生息。

 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,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,到今天,储存在家和存入银行生息应该合而为一。此外,也应在这四份之中,酌量取出一部分作为三种用途:①供养父母,②周济亲友和部属仆从,③供养三宝,作为宗教的奉献。前面的四分法,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;后面的三种用途,则是为了孝养父母、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。

  对于财富如能取之有道并用之合理,如此,才能令我们身心健康,拥有幸福圆满的人生。

愿消三障诸烦恼,愿得智慧真明了。

普愿罪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萨道。

2023130